控制高血壓的第一個步驟是發現高血壓,並持續測量血壓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 必須透過衛生教育 使民眾能了解早期發現並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性,而主動去測量血壓。一旦發現病人有高血壓或處於高血壓期,需評估病人的危險性,並長期追蹤,使其得到持續性的醫療照顧。
高血壓不能只依一次血壓測量值就確立診斷,如果某次血壓的測量值偏高,須在以後幾次連續的看診時進行測量;且如果平均收縮壓高於140 mmHg或舒張壓高於90 mmHg才能確立診斷。然而要注意的是,如果病人血壓介於高血壓與正常血壓之間(收縮壓120-139 mmHg或舒張80-89 mmHg),屬於高血壓前期,亦不能輕忽,應給予適當衛教及生活型態調整建議,並定期測量及追蹤血壓變化,以減少日後演變成高血壓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機會。
要正確的測量血壓,必須要病人、血壓計、與測量者的相互配合。以下就這些方面加以討論。
1、病人方面
許多不正確的高血壓診斷,是由於測量時病人未準備好、未足夠休息或緊張而造成 的。在測量血壓之前,必須請病人先安靜地坐著休息五分鐘以上(而不是躺著或站著),處於合適的環境,測量前三十分鐘內沒有激烈的運動、吸菸或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 物。在測量血壓時,病人應坐在椅子上,雙腳著地,除去上臂的衣物,保持身心的輕鬆,並將上臂置於能穩定支持手臂的扶手或桌面上,位置保持在大約心臟的高度,進行血壓測量。手臂懸空或上臂低於心臟均會導致血壓測量值偏高,上臂高於心臟則會導致血壓測量值偏低。
2、儀器
水銀柱式的血壓計比指針式的血壓計來得可靠,然而水銀柱血壓計如果不善加保養使用,也會發生誤差,所以血壓計每隔半年至一年,最好能校正一次。電子血壓計雖然十分方便,但它們測量出錯時,不像水銀柱血壓計一樣容易發現及校正,使用時應特別注意。
血壓計必須水平放置,而且壓脈帶必須鬆緊適中(可置入2指之鬆緊度),太緊會影響血流,導致血壓測量值偏高,太鬆則導致血壓測量值偏低。
3、檢查者
檢查者必須經過良好的訓練,並熟悉血壓計的使用。檢查者先找到位於肘前窩(antecubital fossa)內側的肱動脈脈搏(brachial pulse)(下圖),再把聽診器置於動脈上方,然後打氣到脈搏感覺消失的壓力值再加上20~30 mmHg;之後逐漸以每秒下降2~3 mmHg的速度放氣。檢查者的視線必須與水銀柱上的刻度保持水平,當第一次聽到脈搏的聲音時(phase 1;第一相),此水銀柱顯示的刻度值即為「收縮壓」,而最後一聲的動脈聲消失時(phase 5;第五相),水銀柱顯示的刻度值即為「舒張壓」。
在量完第一次血壓,等壓脈帶完全放氣且至少間隔2~3分鐘之後,再以相同的步驟測量兩次以上的血壓值,再取其平均值。如果兩次血壓值相差5 mmHg以上,必須再多量幾次。兩手的血壓都要測量,並取較高的那一側測量值作為該病患的血壓 。如果是心律不整的病人,必須增加血壓測量的次數,以求得平均的收縮壓與舒張壓。
確定血壓與追蹤
持續地測量血壓,可以決定偏高的血壓是否需要繼續觀察,還是應接受更進一步 的評估與治療。如果病人的血壓在追蹤過程中已經回到正常,此時所需要的只是定期性的量血壓。不過,如果初次測量的血壓已經明顯升高(如收縮壓大於21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 mmHg),或伴隨重要的器官明顯受損,必須立刻接受藥物治療。至於間隔多久再追蹤,建議的時間如下表。
18歲以上成人測量血壓之追蹤標準*
血壓範圍(mmHg) |
建議定期追蹤的時間* |
收縮壓 舒張壓 |
|
< 120 < 80 |
兩年內再測即可 |
120 - 139 80 – 89 |
一年內再測即可 |
140 - 159 90 - 99 |
兩個月內再確定 |
160 - 179 100 - 109 |
一個月內進行評估或轉介 |
≧180 ≧110 |
一週內進行評估或轉介 |
二十四小時可攜帶式血壓記錄儀(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)可攜帶式血壓記錄儀可以完整記錄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血壓變化情形,其中包括了睡眠中的血壓值。可攜帶式血壓記錄儀也可以用在評估懷疑為「白袍高血壓(white-coat hypertension)」的病患、使用血壓藥物治療時疑有低血 壓症狀、陣發性高血壓(episodic hypertension)及自主神經失調(autonomic dysfunction)等的病患。由於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測得的血壓值會比就診時來得低,因此使用二十四小時可攜帶式血壓記錄儀測得的血壓平均值若>135/85mmHg即可定義為高血壓。